高校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梦想的高等学府,成为我们心之所往、情之所系、梦之所想的地方。本文介绍安徽中医药大学简介和校徽校训
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博士授权单位、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单位。有少荃湖、梅山路、史河路、六安路四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18194人(其中博士、硕士2673人),有17个二级院部(含3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学校现有教职工447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961人。有国医大师3人,岐黄学者1人,全国名中医4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皖江学者1人,青年皖江学者3人,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9人,省杰青5人,省优青2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教师5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7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2人,安徽省领军人才团队3个,省115产业创新团队8个。有博士生导师93人,硕士生导师782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个。
学校现有28个本科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3个一级学科及1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及4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安徽省Ⅱ类、Ⅲ类高峰学科各1个,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1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12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32个。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6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2位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70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6项、一等奖16项。
学校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设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基金和赢卓奖学金,开展百人获奖、千人参与、万人受益的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获国家级A类赛事一等奖5项。学校重视实践育人,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4%。
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强校战略,近5年来,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近20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近20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4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900余篇,其中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2017年学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现有1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0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不断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围绕以中医药为主的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加强与地方政府产学研合作,与黄山、亳州、六安等17个市县人民政府及一大批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建有50余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建立了安徽省中药材科技产业战略联盟,获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特别贡献奖等称号和荣誉。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教育与交流,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希腊、马来西亚、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希腊设立安徽省第一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雅典中医药中心。先后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来校攻读博士、硕士、学士学位以及参加中短期培训。
学校注重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第一附属医院是全省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是全国首家也是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针灸专科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是国家第三批重点建设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医堂是一所以纯中医方式为主要医疗手段的医疗单位。
目前,学校立足四新建设,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统筹推进中医药学与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类的协同发展,构建完善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文化润校、依法治校、开放荣校六大战略,秉持北华佗、南新安办学特色,全面构筑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外交流高地,引领安徽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建成国内有实力、省内高水平、行业有影响的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服务人民大众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大学是文化传承之地,是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交汇处,通过对安徽中医药大学了解,上海vi设计公司觉得学校非常优秀,其校徽校训也很有高度。